“空腹血糖正常证券杠杆,怎么还被诊断糖尿病?”“餐后血糖高一点,应该没事吧?” 关于血糖,你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惑?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就像监测血糖健康的 “左右护法”,但它们究竟谁更关键?降糖路上又该优先关注哪一个?今天就来揭开这层神秘面纱!
空腹血糖:身体的 “基础电量”
空腹血糖,指的是至少 8 小时不进食后测量的血糖值,一般在清晨起床后、未进食前检测,它就像手机的 “基础电量”,反映的是身体在没有外来能量摄入时,自身血糖调节的能力。正常的空腹血糖值应在 3.9 - 6.1mmol/L 之间。当空腹血糖≥7.0mmol/L,就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。
展开剩余79%空腹血糖异常升高,背后可能藏着这些原因:一是胰岛素分泌不足,胰岛 β 细胞无法提供足够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;二是胰岛素抵抗,身体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,即使胰岛素充足,血糖也难以被有效利用;三是肝脏糖原分解异常,肝脏在空腹时释放过多葡萄糖进入血液。如果空腹血糖长期偏高,会持续损伤血管和神经,增加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。
餐后血糖:饮食后的 “血糖波动”
餐后血糖通常指餐后 2 小时血糖,是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,2 小时后测量的血糖值,正常应低于 7.8mmol/L。餐后血糖就像手机充电时的 “电量变化”,能直观反映食物消化吸收后,血糖在短时间内的波动情况。
之所以对高龄糖尿病患者放一顿高碳水的早餐、狼吞虎咽的进食方式,都可能让餐后血糖 “飙升”。当餐后 2 小时血糖≥11.1mmol/L,同样提示糖尿病风险。长期的餐后高血糖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,加速动脉粥样硬化,诱发视网膜病变、糖尿病足等并发症,对身体的伤害不容小觑。
谁更关键?分情况讨论!
1、健康人群筛查
空腹血糖是基础筛查的 “排头兵”,操作简单且易获取。但有研究显示,在糖尿病前期人群中,仅检测空腹血糖可能会漏诊约 70% 的患者!此时结合餐后血糖检测,才能更全面地发现血糖异常。
2、糖尿病患者管理
两者都至关重要!空腹血糖反映夜间和清晨的血糖控制情况,餐后血糖则体现饮食和降糖药物的即时效果。例如,部分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达标,但餐后血糖长期居高不下,依然会面临并发症风险。
降糖先关注哪个?答案来了!
新诊断或血糖波动大:优先控制餐后血糖!研究发现,降低餐后高血糖能显著减少早期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。从饮食入手,控制主食量、增加蔬菜摄入、细嚼慢咽;配合餐后散步15-30分钟,都能有效抑制血糖快速上升。
病程较长或老年患者:空腹血糖是关键防线。老年人常合并多种疾病,夜间低血糖风险高,稳定的空腹血糖有助于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。必要时,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,避免空腹血糖过低或过高。
血糖管理小贴士
1、定期监测
糖尿病患者建议每周至少监测 1 - 2 次空腹和餐后血糖;高危人群(肥胖、家族史等)每年进行一次 OGTT(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)。
2、饮食控糖
主食粗细搭配(如燕麦 + 大米),避免精制糖和含糖饮料;每餐七八分饱,规律进餐。
3、运动加持
每周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(快走、游泳)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,帮助稳定血糖。
最后再次提醒大家:无论是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,都是身体发出的 “健康警报”。一旦测出血糖数值异常,应尽快前往医院抽取静脉血进行确认和治疗。
肥胖与代谢病治疗中心在逆转糖尿病、减重上实现新突破,已为上万例糖友、胖友实现逆转。但是逆转2型糖尿病、肥胖减重是一个系统工程,需要患者、医生直接良好的沟通,科学的糖尿病教育,个体化的合理降糖、减重方案,同时有针对性控制饮食和运动,体重达标,从而实现糖尿病、肥胖逆转。
发布于:广东省拉伯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